湖北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
新闻公告
长江微塑料污染呈上升趋势
作者: 东湖站 更新时间: 2024-10-31

    近日,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和陈隽团队,在长江流域的微塑料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,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发表在知名期刊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》上。

    作为全球环境污染问题,塑料污染一直备受关注。研究表明,塑料的尺寸越小,其对水生及陆生生物的毒性就越高。“微塑料”通常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,一旦进入环境,便会对生态系统构成复杂的威胁。因而,深入探究微塑料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,对于准确评估微塑料污染的生态影响具有重大意义。

    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流的长江,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谢平和陈隽团队于2019年在长江干流及其上游支流的119个地点进行样本采集,覆盖了长江流域的上游、中游和下游,以及雅砻江、岷江、嘉陵江、赤水河和乌江等主要支流。

    研究结果显示,长江流域水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主要为透明颜色,纤维形状占主导,尺寸主要集中在1mm以下,主要由PPPE聚合物组成。在丰度与分布趋势方面,水中的微塑料浓度低于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浓度,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。微塑料污染从上游到下游呈上升趋势,且下游污染水平受上游微塑料污染的影响较小。此外,相对于水体理化因素和地理因素来说,人为因素是影响微塑料污染分布模式的最重要因素。

    在大坝对微塑料分布的影响方面,河流中的大坝在一定程度上拦截了微塑料,显著降低了上游微塑料向下游或海洋运输的效率,使大坝上游的沉积物成为微塑料污染的潜在“热点”。

    基于上述结果,研究团队建议,在防控微塑料污染时,应首先分析哪些人类活动是微塑料的主要来源。未来评估大河微塑料污染的环境影响时,也应重点研究大坝上游的沉积物。

    此次研究不仅为长江流域的微塑料污染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,也为全球范围内的河流微塑料污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。

新闻来源:湖北日报

版权所有: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-58
Email: dhl@cern.ac.cn TEL:027-68780056 技术支持: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